据中医经典文献中记载中发现,在中医经典文献中并没有骨质增生这一病名,可是,中医对骨质增生的症状却有着明确的诠释。在中医上将骨质增生现象依据证候概括为“痿辟”、“经证”、“痿证”,以及“痹证”等。
中医认为肾藏精,主骨生髓,并通于脑;若肾精充足则机体强健,骨骼外形及内部结构正常,且可耐劳累及一般伤损。而“肝主藏血,主筋束骨利关节”,肝血充足则筋脉强劲,静可保护诸骨,充养骨髓;动则约束诸骨,免致过度活动,防止脱位。中医将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,并随同年龄增长,而发生下肢无力,步行困难称为“痿辟”;将关节僵直,屈伸不利称为“痉证”;将行动困难,肢体肌肉萎缩,或发生瘫痪称为“痿证”;将颈部、肩部与上肢疼痛、麻木称为“痹证”。
以上所述均与骨质增生有关,从发病机制上讨论,中医认为骨质增生的发生,是中老年人难以避免的病证,随同年龄增长发病率亦上升。预防的关键在于生活规律,膳食平衡,有劳有逸,以及心胸豁达等环节。中医对骨质增生的治疗原则依患者而异,辨证施治,运用活血化瘀,行痹通络,以及止痛等法,可以达到延缓、遏制骨质增生进展的目的。
医师建议:中医对骨质增生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和全面,中药内治也多用比较平和之药,故无不良副作用。另外,还有牵引、推拿、膏药及中药外治,药枕、药褥、拔罐等民间疗法,均可根据病情选用。